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配音新闻

圣世之声:《舌尖上的中国》-被声音勾起了吃的欲望

上传时间:2015-8-20 上传作者:圣世之声配音网 点击次数:

2012年,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这部专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不知唤醒了多少饥肠辘辘的胃,也不知多少人为美食后面那个宛转悠扬、充满磁性的声音着迷。“细的拉面在面粉中跳跃、刚出锅的黄馍馍冒着热气、柔嫩的鱼肉在锅中翻滚……”《舌尖上的中国》将食物做出了诗意的味道,这完全要归功于那个神秘而又熟悉的声音。这个声音的主人就是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副教授李立宏。

 

当《舌尖上的中国》最热播的时候,不少人在网上寻找纪录片里旁白浑厚而后磁性的声线的主人。所以,当李立宏本人出现在电视屏幕的时候,观众开始惊呼:“原来勾起我们馋虫的就是他老人家啊”。是啊,听声音就对食物产生了兴趣,不得不让人感慨李立宏老师的魅力。据说,就连李立宏为《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时,自己都犯馋了,肚子咕咕叫,以至于录音师不得不停止操作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强烈反响,一点也不亚于热播的影视剧。对于以现实生活原始内容为素材的纪录片,为了记录人类社会,体现真实的生活,声音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声音作为纪录片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重要的艺术元素、叙事元素、审美要素。除了李立宏老师的旁白介绍,纪录片中还有食物加工过程中发出的声音,也是整个纪录片不可或缺的声音元素,大大增强了观众对片子的好奇心。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吃粽子的细节。粽子有清新的粽叶味道,香气扑鼻的糯米味道,但糯米黏性带来的食欲,我们不会特别注意。当粽叶与糯米分离时的那个声音,也是引起食欲的一种体现,听到粽叶与粽子分离的声音时,视觉与听觉互动,声画同步,给人最大限度的真实性感受。

 

很多人认为,纪录片中食物发出的声音均是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记录的真实的声音,实则不然,这些声音都是由后期配音的。非同期声音在客观上保证了纪录片的播放效果,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倒绿豆的声音,用到的是鱼粮,把鱼粮倒在一个防晒服上,来模拟一捧绿豆倒在袋子里。摄制组使用的生活音效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生活,用的东西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比如说木桶、脸盆等。如此组合起来的声音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场。

当然,除了非同期声和音响,旁白解说才是整个纪录片的声音精髓。由什么样的声音介绍,怎么介绍,介绍什么,是重点中的重点。这个声音运用恰当,会提升整个纪录片的内涵。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个片节:无味的调和。里面有这样一段解说词:“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童年给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陈皮飘香里,时光仿佛过的很快,如今,阿伦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李立宏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结合美感的镜头,使得整个画面形成了一种诗意的风格。

除了声音,音乐的介入也是纪录片成功不可磨灭的“功臣”之一。音效往往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但不能喧宾夺主。“馋人”的段落过去后,观众还能够的在音乐的表现中舒服地坐下来,看看食物背后的风光,放松的接受作品中的故事。

总之,通过声音的音色、节奏、力度等要素间的相互协作, 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鲜的元素,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被不断更新。配音应该与画面以及其他影视创作手段更好地进行整合, 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好的表达平台。

 

 

作者:配音网-配音公司-央世之声配音网-国内高端专业配音领航者

 

 
首页     中文配音     外语配音     行业资讯     配音新闻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0421号
QQ: 81120083 微博:圣世之声配音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8号中国传媒大学对面珠江绿洲
电话: 13811588615 刘老师     微信号:sszvoice 版权所有:圣世之声配音网 Copyright 2015 www.sszvoice.com